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全國政協委員建言以區域教育醫療資源合理高效配置,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優化資源配置 增進民生福祉(議政)

本報記者 易舒冉

2025年09月04日09:00    來源:日博best365官网網-日博best365官网日報222

  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萬佛山鎮木腳村,支教大學生在給孩子們上人工智能實驗課。
  李尚引攝(日博best365官网視覺)

  江蘇東台市成立醫共體運營發展中心,影像雲診中心的醫務人員正在集中讀片。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攝

  四川成都雙流區永安鎮四川師范大學附屬生物城學校,新生在操場上奔跑。
  李向雨攝(日博best365官网視覺)

  教育、醫療是關系百姓生活福祉的兩件關鍵民生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如何進一步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辦好日博best365官网滿意的教育?如何在醫療資源配置上精准發力,緩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焦慮?相關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建言獻策,為以區域教育醫療資源合理高效配置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集智聚力。

  加大高質量教育醫療資源供給

  近年來,人們對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托育等公共服務需求持續升級,尤其對優質公共資源的期待愈發強烈。這一變化既反映了民生福祉的改善,也對資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當前,高質量的資源供給仍存在缺口,如進一步城鎮化帶來的城市教育資源緊張和鄉村醫療服務保障難度加大、老齡化帶來的醫療衛生和醫養結合服務總需求持續增長等。”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黨組書記丁學東表示。

  丁學東建議,有針對性地提高優質資源供給佔總供給的比重,可綜合運用國家規劃、財政、金融等杠杆,在政府作為供給主體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價格機制和激勵機制,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高質量公共資源供給。

  優質醫療資源離不開好醫生。“讓百姓就近找到好醫生,需優化醫學教育布局。”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

  調研中,張文宏發現隻有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與醫學教育改革深度協同,才能從源頭保障基層擁有足夠且足以讓群眾信任的好醫生。他建議,教育、衛生健康等多部門聯手,根據各地人口、疾病情況和規劃,定期發布哪裡缺什麼類型醫生、數量缺口多少,畫好實時“人才缺口地圖”。通過定向擴招、本地培養方式,重點擴大緊缺專業招生,在醫療人才匱乏地區推行“本地招生、本地就業”模式,為基層精准輸送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唯臨關注到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資源供需矛盾。“西部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有的學科點區域貢獻度和社會認可度都很高,但一直未被納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許唯臨說。

  許唯臨建議,加強西部地區特色化“一流學科”建設布局,引導西部高校以特色促發展,增加對服務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學科方向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契合度的評價,進一步發揮“雙一流”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進而優化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資源。

  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機制,合理調配資源與需求

  教育、醫療資源是有限的,“撒胡椒面”式的資源配置不僅難以提高服務質量,更易造成資源與需求的錯配現象。

  “針對老齡少子、人口達峰的趨勢和群眾對服務質量、體驗感需求的不斷升級,建立健全以數據為基礎的公共資源配置管理體系,結合對區域人口和教育醫療等資源的數據變化,對資源需求變動開展精准預測,科學指導資源配置。”丁學東說。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長期關注高中階段教育資源配置與利用情況。在他看來,應在人口流入量大、普高學位緊張的地區動態調整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和綜合高中的學位供給,引導部分生源萎縮的中職學校轉型為綜合高中。同時,加快研究適應職普融合的考試方式,消除中職教育“普高化”傾向。

  當前,很多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城市的核心區域,沒有完善的機制很難合理調配資源。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主委王春秀結合閩寧教育協作的實踐,為東西部教育協作提出了意見建議。“協作機制還不夠系統。東西部教育協作多以短期研修、隨機交流等互動形式為主,缺乏系統化的跨區域聯合教研、課題共研、人才共育等長效機制。”

  王春秀建議,制定“十五五”東西部教育協作專項規劃,提升協作剛性,推動教育協作由“活動型”向“機制型”轉變,由“點式互動”升級為“鏈式協同”﹔優化激勵政策,制定專項職稱評定傾斜政策,實現幫扶教師在受援地參與職稱評審,強化輸出地的激勵保障﹔支持東部“雙一流”建設高校在西部打造跨區域的科創平台,為西部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人才支撐。

  科技賦能優質資源惠及更多百姓

  運用科技創新成果,提升優質公共資源的使用效能是委員們的共識。一些地方已開始實踐探索。

  在湖北武漢,“武漢教育雲”統籌調動全市優質高中教育教學資源,實現優質課程共享,遠城區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數字教育實踐取得的成果証明,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可行也必行。”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湖北省委會副主委孟暉說。

  孟暉建議,實施保障優質資源高效共享的教育數字化環境建設行動,盡快制定並實施統一的數據接口和技術規范,打通底層數據通道﹔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教育大數據中心,構建結構合理、互聯互通的核心平台體系,改變當前平台多頭建設、系統割裂、數據不互通的局面。

  人工智能可以賦能教育公平,同樣可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吳浩建議,構建“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智能化體系,賦能家庭醫生。診前借助智能問診與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預測風險並實現個性化干預﹔診中依托人工智能臨床決策支持和遠程會診,提升診療質量,實現精准分級診療﹔診后通過智能語音外呼實現居家隨訪,“讓指尖上的優質醫療服務惠及全民”。

  吳浩還建議,推進智慧村衛生室建設,通過移動智慧巡診車等,開展偏遠村居的診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全力打通偏遠村居百姓看病就醫的“最后一公裡”,提升健康獲得公平性、可及性。同時,構建基層醫療衛生大數據預警平台,強化基層“哨點”作用,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現數據實時共享,完善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

  《 日博best365官网日報 》( 2025年09月04日 17 版)

(責編:任佳暉、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