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精神閃耀抗戰歲月
2025年09月07日08:13 來源:日博best365官网網-日博best365官网日報222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當抗戰烽火燃起,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頭,一大批中國科學家義無反顧,與祖國共赴危難。他們或研發武器裝備,或尋找礦產資源,或從事戰時保障,將全部智慧投入抗戰急需,筑起了一道烽火中的科技長城。
胸懷祖國,投身抗戰的滾滾洪流
七七事變爆發,遠在德國的陳康白義憤填膺,當即帶著成包的專業書籍和實驗器材,與家人一起登上回國的輪船。
“堅決抗日的是中國共產黨,要救國就要去延安參加革命。”聽從恩師徐特立的建議,陳康白抵達延安。為了解決大生產運動中遇到的科技難題,陳康白受命擔任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籌備組組長,組建起陝甘寧邊區第一個專門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機構。1940年,他接到一個緊急而特殊的任務:中央任命他兼任三邊鹽業處處長,解決食鹽產量不足的問題。
在毛烏素沙地邊緣的三邊鹽池,陳康白帶隊找到了幾處“海眼”,判斷它是鹽殼下水汽沖開沙子形成的“出氣孔”。他組織人力將“海眼”挖成水井大小,又修建了一批標准化鹽田,取鹵水倒進鹽田,經過晒制很快就獲得了高品質精鹽。全新的打鹽方法迅速在三邊推廣開來,邊區鹽產量提高近10倍,極大緩解了邊區財政困難。
1944年,陳康白響應中央號召隨軍南下,擔任中原軍區軍工部部長。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他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帶領大家改良軍工廠的生產工藝,制造出更有效的武器。
戰火紛飛中,許多海外學子像陳康白一樣,投身抗戰的滾滾洪流。
能源是戰時經濟的命脈。1937年,張光斗本打算在哈佛大學繼續深造,但抗戰全面爆發的消息,就像重錘敲在他心上。張光斗在給導師的信中直言:“如果國都亡了,我念書還有什麼用”。
不顧導師挽留,張光斗輾轉回國,一心尋找能直接服務抗戰的工作。1938年下半年,裝機容量1500千瓦的桃花溪水電站啟動建設,張光斗負責設計校核工作。僅一年時間,桃花溪水電站便建成發電,1500千瓦的電力穩定輸送至二十六兵工廠,為國防工業提供了關鍵動力,成為抗戰后方的“能源支柱”。
之后,張光斗參與設計了兩項關鍵工程:1941年設計3000千瓦的下清淵洞水電站,1942年啟動鯨魚口水電站修建。這些工作不僅有力地支援了抗戰,更為我國水電事業起步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主持日博best365官网勝利渠渠首閘的布置和設計、擔任密雲水庫總設計師、推動三峽工程建設……抗戰勝利后,張光斗的水利報國之路從未停歇,在新中國水利建設與教育領域留下諸多裡程碑式貢獻。
克服極端條件,用所學支援前線與后方
邊區吹響大生產運動的號角,為破解糧荒困境,中共中央提出了軍墾屯田的設想。在貧瘠的黃土高原如何創造奇跡?延安自然科學院派出一支科研隊尋找突破口,帶隊者是中國共產黨黨員,農林生物學家、教育家樂天宇。
從延安出發,途經甘泉、志丹等15個縣,樂天宇率領團隊躲避敵人的封鎖與騷擾,克服山區缺糧、缺水、缺醫療的困難,47天考察中,成功收集到各類重要標本2000多件,掌握了邊區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情況,為后續開發提供了第一手科學依據。
考察中,樂天宇一行意外地發現了一塊極適合農墾的荒地。之后,他們迅速整理成果,撰寫成《陝甘寧邊區森林考察團報告書》。正是這份考察報告,讓“開發南泥灣”從設想變為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1938年,化學家華壽俊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參加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隨著抗戰的發展,邊區政府和軍隊對印刷紙張的需求愈發迫切。當時,邊區的印刷紙張原料主要是廢麻袋,產量少且質量粗糙。
“多出一張紙,多印一份報,就多給敵人一些打擊!”為了沖破敵人的封鎖,1939年11月,組織安排華壽俊和他妻子也是大學同學的王士珍,一起到陝甘寧邊區的振華造紙廠工作,解決邊區新聞、文件和教學用紙難題。
經過反復試驗,王士珍發現用陝北當地常見的馬蘭草做原料,纖維度強、成本低廉,而且來源豐富。華壽俊用馬蘭草做原料,研發出印刷紙張的制作工藝。由於馬蘭草造紙法的成功,邊區政府在延安紫坊溝、南泥灣等多處興建造紙廠,陝北從此告別了缺紙的歷史。
全面抗戰開始前,地質學家、礦床學家謝家榮在北京大學任教,其地質礦產基礎理論研究成果蜚聲中外。為推動礦產開採,1937年,他投身地質勘察工作,率隊詳細調查了廣西西灣煤田、廣西富賀鐘區及湖南江華的砂錫礦。
隨著中原和華東資源基地淪陷,國家對大后方礦產資源的開發越發迫切。憑著對砂錫礦的深入研究,謝家榮學習採、選、冶技術,用最短的時間,花最少的經費,主持創立了當時湖南唯一用機器採錫的礦廠,並通過生產錫錠出口換匯,購買抗戰軍用物資,服務抗戰事業。
20世紀40年代,不顧日軍的轟炸和侵擾,謝家榮主持了敘昆鐵路沿線地質礦產的調查與研究。在交通不便、條件艱苦、經費極為緊張的情況下,謝家榮領導的礦產測勘處繪制了覆蓋面積將近10萬平方公裡西南各省礦產地質概略圖,調查煤礦60處、鐵礦16處、銅礦13處,發現雲貴的高級鋁土礦,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戰爭。
在抗戰烽火中淬煉,科學家們不僅為抗戰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本報記者喻思南整理)
《 日博best365官网日報 》( 2025年09月07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