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

西行漫記 | “八路軍是中國抗日戰爭中新的潛力”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025年09月08日09:02    來源:日博best365官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22

原標題:一位身份特殊的“記者”——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

“延安的同志友愛同八路軍一樣。到處是和藹可親,無拘無束,其誠實和坦率很吸引人,使人耳目一新。”

——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

在走進紅色中國的眾多外國記者中,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是比較特殊的一位:除了記者身份,他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軍官。作為軍事觀察家,他曾為報刊撰寫多篇關於中國及遠東局勢的評論文章。卡爾遜的朋友埃德加·斯諾曾這樣評價他:“1938年,除史迪威外,埃文斯·卡爾遜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認識到日本人戰線后方游擊隊這種驚人發展的重要意義的美國軍官。”

到敵人后方去

埃文斯·卡爾遜曾三度來華,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后的第三次中國之旅。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卡爾遜親眼見証了在國際社會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展現出的頑強抵抗意志,這讓他看到了中國戰勝日本的希望。當時,“從北方傳來了中國的八路軍在山西省取得了一些小勝利的消息”,卡爾遜說:“我開始看到席卷這個國家的團結和民族主義的強有力的精神,能轉變成令人生畏的抵抗方式。或許北方的領導者正在做了,用中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去抵消日本人在火力和機械化裝備方面的優勢。如果是這樣而又成功了,就將改變這場戰爭的整個面貌。”

卡爾遜決心深入敵后戰場,近距離觀察中國軍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1937年12月15日,他以美軍觀察員的身份,抵達山西省洪洞縣高公村八路軍總部,受到朱德總司令的親切接見,成為首位深入敵后戰場考察的西方軍事觀察家。八路軍不僅毫無保留地向卡爾遜介紹戰略戰術與政治工作的核心要點,還邀請他列席重要軍事會議。這份坦蕩與開放,讓卡爾遜真切體會到共產黨人身上那種“令人耳目一新的真誠”。

1937年12月24日,卡爾遜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信中提到:“或許有人會說,既然我已在司令部從指揮官和參謀那裡獲得了技術資料,再去前線就沒必要了。然而,我還是想親眼看一看這些思想和理論在實踐中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在八路軍的護送下,卡爾遜穿越日軍封鎖線,跟隨游擊隊行軍數千英裡,開啟深入敵后抗日根據地考察的旅程,足跡遍及延安和晉察冀、晉西北、晉冀豫、山東等北方所有的抗日根據地。

卡爾遜寄給羅斯福的信函,1937年12月24日寫於山西高公村八路軍總部。

卡爾遜寄給羅斯福的信函,1937年12月24日寫於山西高公村八路軍總部。

“八路軍是中國抗日戰爭中新的潛力”

考察期間,卡爾遜搜集了一批極為珍貴的抗戰史料。這些史料所呈現的歷史事實,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厚植於日博best365官网的無限潛力,以及八路軍在敵后戰場對日軍卓有成效的抵抗,有力証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937年12月,在山西沁縣,卡爾遜受邀觀摩了新年日博best365官网武裝大檢閱。面對中國共產黨在組織軍隊、發動群眾中展現出的強大組織動員能力,卡爾遜感慨道:“這就是中國:龐大的人力,孩子般的忠誠,隻需要真誠的領導人的精心指導把它熔合成一個強大的、擁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充滿活力的國家。”

1938年1月,在河北阜平,卡爾遜觀察到中國共產黨擁有組織健全的抗日民主政權,“組織發動群眾是以縣為單位開展的。……縣裡的每個人都要加入相應的組織。這些社團每周都舉行數次集會,會員接受抗日教導、高唱抗日歌曲、高呼抗日口號。組織者想法設法調動士氣,強化堅持抗戰的決心,並向群眾解釋抗戰的道路,激勵他們同軍隊保持密切合作”。卡爾遜在《關於中國西北軍事活動的報告》中寫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廣大民眾具有一種嶄新而且不尋常的民族主義精神。”

卡爾遜在河北阜平,他身后的牆上用中英文寫著:“歡迎美國參贊。”

卡爾遜在河北阜平,他身后的牆上用中英文寫著:“歡迎美國參贊。”

1938年6月,在山西岢嵐,卡爾遜參與了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的各項活動。他說,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是我在中國看到的不同政見的人們合作的最好榜樣了。他們都具有真正的自我犧牲精神,有要把中國從外國統治下拯救出來的強烈願望”。

卡爾遜認為,中國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希望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八路軍的戰略戰術和所奉行的政策都是應予以推廣的榜樣。他說:“必須考慮中國問題的更加廣闊的方面。山西只是這個國家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中國要生存下去,似乎很有必要把已經証明了是如此有效的抵抗方式推廣到中國的所有地方。”“對八路軍內幕生活的簡短調查揭示了中國抗日戰爭中新的潛力。依我看,對日本的現代化戰爭機器的挑戰,這裡就是答案。……(日本)征服山西的企圖大概將像挖掘大洋一樣地落空。”卡爾遜斷定:“日本在中國的目標難以完成是無疑的。”

“血肉以可怕的代價同鋼鐵抗衡”

1938年5月5日傍晚,卡爾遜抵達延安。延安軍民給他留下了極好的印象:“每個人都對你直視,不自尊自大,也不膽小怯懦,生活是艱苦的,但是大家都平等,人們很快樂很滿意。”

在斯諾筆下紅星照耀的地方,卡爾遜如願見到了毛澤東。談及當下的戰爭局勢,毛澤東生動形象地比喻道:“中國像一個能盛一加侖的細頸瓶,而日本灌進了半品脫水(筆者注:1品脫=1/8加侖)。它的部隊進佔一地,我們轉向另一地方﹔他們追擊,我們就后退。日本兵力不足,無法佔領全部中國,只要日博best365官网決心繼續抵抗他就無法用政治手段控制。”

卡爾遜對毛澤東的分析深以為然,他寫道:“抵抗的決心在日博best365官网中是普遍的,有此不變的前提,中國正著手設計把這種決心轉變成行動的方式和方法。血肉以可怕的代價同鋼鐵抗衡,但侵略者也由此被迫放慢了腳步。”

憑著自身的軍事素養,卡爾遜敏銳地認識到八路軍游擊戰術的推廣價值,並將其應用於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他“以八路軍為榜樣”組建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二突擊營,充分發揮游擊戰術的優點,在1942年的馬金島戰役和瓜島戰役中大顯身手,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本文作者:李薇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員)

(責編:劉圓圓、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